陕西:征信“两平台”赋能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融资再创新高
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两平台”)是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创新工作举措,推动“两平台”在陕应用,有效盘活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和动产资源,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推动征信“两平台”在陕落地应用。统筹协调,形成多部门协同工作合力。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加强与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面向首批试点金融机构下发正式文件,明确“两平台”年度应用目标,开展运用“两平台”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项行动;全面推广,扎实开展“两平台”应用工作培训督导。组织召开线上+线下“两平台”专题培训,受训面达到全省金融机构客户经理100%;在省级层面加强调研督导,定期监测并通报“两平台”使用情况,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约见谈话等方式对金融机构开展现场督导和一对一辅导,全面推动平台应用;场景创新,指导金融机构应用“两平台”创新纯线上信贷产品。指导西安银行创新上线“流水e贷”、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上线“陕数云贷”,将资金流信用信息嵌入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审贷模型;鼓励长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积极探索依托中征平台“政采贷”业务,推动政采贷从高度依赖人工操作转变为系统驱动的数字化融资模式;精准对接,“点对点、面对面”动员企业使用“两平台”。深入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点对点面向重点产业链企业定向推介,通过沙龙、推介会、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向中小微企业宣传推介,累计触达重点产业链企业100余家,中小微企业5000余家。
征信赋能,“两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显成效。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小微企业信用档案,缓解了首贷时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信用白户”因信息记录缺失导致的首贷门槛。截至2025年7月20日,陕西省首批试点金融机构依托平台为2211户企业发放贷款,其中,首贷企业535户,占比24.2%,中小微企业2186户,占比98.9%,有力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质效。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深度整合、挖掘、分析企业日常经营状况,帮助首批试点银行“精准画像”,金融机构贷款逐步由抵质押保证贷款转变为信用贷款。截至2025年7月20日,试点金融机构依托平台发放贷款2902笔,其中,信用贷款1834笔,占比63.2%。
试点金融机构以资金流水数据为信息支撑,构建数字化贷款审批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上线基于互联网的纯线上信贷产品,实现了线上全流程“秒审秒贷”。截至2025年7月20日,辖内首批试点金融机构累计上线67款纯线上信贷产品,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截至2025年7月20日,陕西省各金融机构依托平台查询资金流信用信息34573笔,促成融资88.3亿元,支持全省50条重点产业链上相关企业贷款452笔19.2亿元。
依托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应收账款融资抵押确权有效解决了合格融资抵押物的难题,使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信用进行融资。截至2025年7月20日,陕西省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累计促成融资7921笔、金额667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11.9%。拓展了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推广应用中征平台,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扩大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规模。截至2025年7月20日,陕西省通过中征平台累计为中小微企业融资6725笔、金额462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11.4%。中征平台在不增加债务人负担的情况下,改善了其上游供应商的融资环境,稳定了供货商的质量和产能,也减轻了债务人企业现金支出压力。目前,隆基绿能、怡康医药、西部重工等10家核心企业已接入平台,为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促成纯线上供应链融资6912万元。